凌晨一点,隔壁老王家灯还亮着。
不对,是他家孩子房间的灯还亮着。那微弱的白炽光像都市丛林里的一颗苦命星辰,扑闪着理想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双重残忍。
要不是我从阳台上看见了那孩子面无血色、眼神飘忽的样子,我几乎以为,那是某种修仙仪式。
还记得,老王沾沾自喜地说:“我们家娃三岁开始学奥数,五岁开始学编程,现在七岁,已经开始背《九章算术》了。”
我嘴角抽了抽,没好意思问一句:“你是准备送他去NASA,还是打算让他穿越回汉朝?”
可笑的是,这些苦行僧似的学习,并没有带来爆表的天赋与辉煌的未来,只是把一群曾经机灵活泼、兴致盎然的小孩,熬成了迷茫困顿、麻木机械的“学习疲劳患者”。
说到底,鸡娃不是原罪,用错力才是。
鸡到用尽最后一根鸡毛,却换来“越学越累,后劲不足”的噩梦——就像你拼命给手机充电,最后发现电池早鼓包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鸡娃鸡到最后,成了“废柴学霸”?
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一、得学会“思考”,而不是“死扛”
课外班像春雨一般密集,补习资料堆得能盖房,家长的思路很清晰——反正时间是死的,知识是挤的,你不学别人学,你不卷别人卷你。
于是,孩子开始陷入一种奇特的模式:被动吸收、机械模仿、按图索骥,一切以“快准狠”为准则,根本不给脑子喘口气的机会。
久而久之,脑子成了仓库,塞满了数据,却丢掉了“处理器”。
有一次参加朋友聚会,他十岁的儿子在旁边写作业。我问他一道三年级数学题,他用铅笔在草稿纸上划来划去,咬着笔头半天不说话。
我耐心引导他一步步想,他愣了一会儿,突然蹦出一句:“老师讲过,但我忘记口诀了。”
我心想:这孩子八成是把思维这回事外包给了老师,忘了自己也能用脑子。后来他妈妈一边嗑瓜子一边说:“他这题上周刚补过三遍,你说奇怪不奇怪?”我差点没把瓜子喷出来。补三遍,还是靠口诀?
这不是在学习,这是在背口诀过关,一旦忘词,就掉线崩溃,哪还谈得上“后劲”?
二、有效提升,靠“少而精”
“做题越多越好”,这是传统补习届最迷信的一句话。
于是孩子像流水线工人,每天批量生产各种正确答案,可那些题目如过眼云烟,来不及咀嚼,就被下一个“必须做完的作业”吞没了。
效率?不存在的。
深度?别闹了。
在有限的时间里,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远比做一百件事都做一半要来得高效。可家长们更怕“别人家孩子学得多”,而不是“我家孩子学得对”。
邻居家的小姑娘,小学六年级,课后习题写到凌晨还没收工。我问她:“你这题目一天写多少页?”她说:“大概七十页。”
我眉头一跳,心里替她的笔芯默哀三秒。
她妈妈凑过来说:“题做多了脑子就灵。”可我翻了她那厚厚一摞练习册,惊奇地发现——错题几乎都集中在同一个知识点上,重复率堪比网红舞蹈的动作库。
我忍不住问:“你们分析错题吗?”她摇摇头:“错了就重做,做三遍老师说就能对。”
我不厚道地笑出声:你做三遍错三遍,是想开发平行宇宙的学习路径吗?
这就像天天练刀法,却不知道对手是谁、弱点在哪,最后只能在空气中自我感动。
三、别让鸡娃,成为“疲劳驾驶”
你见过凌晨两点背《小古文》的孩子吗?我见过。
他头发炸开,眼神涣散,像刚被丧尸追了一晚的主角。他爸语重心长地说:“累点没关系,未来能轻松。”
我嘴角一抽,没敢回:“现在累到神志不清,你确定还有未来?”
不得不说,教育的残酷之处不是“苦”,而是让人分不清“什么值得苦”。
拼命的孩子不是没有,而是太多。他们从小学就像拉满弓的箭,不许放松、不许停下、不许后退,可问题是,弓弦总有一天会断,箭射出去也可能偏得十万八千里。
去年冬天我带表弟去滑雪,回来路上他竟然在后座嚎啕大哭。我问他咋了,他说:“我明天还有奥数课,没做题,我怕老师骂我。”
我一脸懵:“今天不是周六放假吗?”
他说:“我们家从没‘放假’这回事。”说完抹了把鼻涕继续哭。
我心酸到极点,突然想起一句话:“学习应该让你变得更好,而不是更痛苦。”
那个时刻,我终于明白,原来“后劲不足”,不是因为孩子没毅力,而是因为早已透支了所有情绪与体力。
所以说,如果孩子是树,我们得做的不是“拔高”,而是“松土”。
解决方法很简单但很艰难:
第一,别让补课成为主菜,应该是调味剂。学会放慢脚步,静下心来,把一道题看穿,比做十道题含糊其辞更有价值。 第二,不要用“灌输式教育”绑架孩子的思维。我们要教他们“怎么想”,而不是“怎么听话”。 第三,学习的驱动力,源于好奇与热爱,而非“干掉别人”的恐慌与焦虑。
请记住:孩子的未来,不需要“鸡成凤凰”,只需要脚踏实地、枝繁叶茂,自由生长。
灯关了,孩子终于睡了。
不是被疲惫拖进梦乡,而是因为,他终于从“为了学习而学习”的噩梦中醒来。
创同配资-创同配资官网-专业配资炒股网-线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